本网讯(通讯员 熊芳)暖阳轻扶,新芽破土。3月19日,青山区人民检察院、青山区司法局等政法单位以及区水务和湖泊局联建的青山湿地社区矫正公益活动基地成立。该基地与青山区人民检察院推动建立的全省首批生态环境公益修复基地共建融合发展,是青山区社矫公益与生态公益协同发展的一次探索。
青山区人民检察院联合政法单位、区委社会工作部、区水务和湖泊局等部门组织4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走进基地,开展“守护长江绿岸 共建法治家园”主题公益活动。
活动伊始,市社矫局党委书记、局长夏锋作动员讲话时强调:“社区矫正工作倡导以公益实践重塑人生价值,以法治教育筑牢思想根基。青山区创新‘公益+法治’模式,打造了社会治理新样本。”
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吴斌在致辞中指出:“青山区将生态修复与社区矫正相结合,既是服务美丽青山建设的创新实践,更是深化社区矫正教育矫治的生动探索。希望社区矫正对象以今日植树为起点,在公益活动中感悟责任,在奉献中重拾信心,真正实现从‘治身’到‘治心’的转变”。
青山区司法局党组书记王伟强调:“我们将持续深化‘公益+法治’模式,将长江岸线打造成社区矫正对象融入社会的‘绿色课堂’,让更多‘迷途者’在守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找回人生坐标,绘就生态保护与法治文明同频共振的青山画卷。”
青山区人民检察院作为共建单位代表,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陶庆生指出,社区矫正公益活动基地既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就如何推动公益基地高效运行、强化检察监督实效,他表示:
一是要推动基地依法运行
“社矫+生态”基地融合构建发展,本质还是司法活动的延伸,旨在通过公益项目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教育帮扶,检察机关始终坚持“监督与支持并重”的理念,围绕基地内活动开展、社区矫正对象权利保障、安全防范等依法开展工作,共同推进公益基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二是要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公益基地运行涉及多方力量,需要多方协同、多元共治,检察机关将加强与司法行政、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探索信息共享、问题联处的工作机制。通过定期走访、专项检查等方式,动态关注基地的教育矫正等活动,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助力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
三是要凝聚共识服务大局
基地所在地是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在基地开展公益服务,是扩绿、兴绿和防治污染助力长江大保护的具体行动,是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及厚植支点建设绿色底色的一次具体实践,检察机关将持续推动执法司法联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争取建立更多主题的公益活动基地,服务社会治理大局。
与会领导向7名社区矫正对象代表颁发《社区矫正志愿服务证书》后,4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志愿者将200余棵树苗植入岸线湿地沃土,同步清理湿地垃圾。
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奉献”,“加入志愿服务队后,我找到了重归社会的桥梁。”社区矫正对象张某在活动后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