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风格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看看检察干警怎么做

【字号:    】        时间:2025-07-11      

   本网讯(通讯员 付颖)7月7日至13日,全国四级检察机关统一开展第六届新时代检察宣传周活动。本次宣传周活动主题是“加强刑罚执行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期,我们来带你了解下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一项重要工作——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看看检察干警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2024年以来,青山区检察院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和《湖北省社区矫正工作细则》,以推动新时代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为落脚点,不断强化内外协作配合、数字应用融合与专项行动结合,推动建立相关工作机制3项,在常规巡回检察基础上开展专项检察8次,开展法治教育、帮扶帮教等活动20余次,有效提升了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质量和效率。
  建机制强协作,优化涉企社区矫正环境
  主动将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融入中心大局,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一方面,依法保障涉市场主体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经营活动。先后实地走访涉市场主体社区矫正对象20余人次,及时发现监督线索,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主动针对反映强烈的赴外地从事生产经营请假问题开展监督,依法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并联合区司法局会签了《关于在涉市场主体社区矫正对象执行活动中加强协作配合的工作意见》,共同探索解决了涉市场主体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和企业经营发展之间的矛盾,规范了涉市场主体社区矫正对象执行活动。另一方面,积极解决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难题。针对走访调研中发现的社区矫正对象就业困难等实际问题,该院联合区司法局依托爱心企业建立社区矫正就业基地,目前已有15名社区矫正对象通过该基地成功就业,他们在岗位上认真负责,多数获得了企业的认可,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在社区矫正对象与辖区企业之间建立便捷的就业对接平台,既缓解了社区矫正对象的生活压力,又增加了企业用工,激发了发展活力。
  融数据促监督,筑牢平安建设防线
  除了建立协作机制,检察干警还积极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手段,以科技赋能新时代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一方面,做好线下信息互通。安排专人对接社区矫正机构,及时核对社区矫正对象身份信息、判决内容、入矫解矫等基本情况,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监管准。另一方面,做好线上信息共享。依托检察业务应用系统和社区矫正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实现检察数据、司法数据、社会数据实时碰撞,动态掌握社区矫正对象活动轨迹,及时甄别排查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及“脱漏管”等监督线索。例如,针对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受到行政处罚未能被及时发现的问题,该院以交通违法为切入点,利用社区矫正综合管理指挥平台和交管部门违法信息综合查询平台进行数据筛查比对,开展专项检察监督活动。以此为契机,该院联合社区矫正机构、交管部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社区矫正对象专项警示教育。又如,针对“禁止令”相较于其他刑罚,数量基数小、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该院充分运用大数据排查涉从业禁止令社区矫正对象管理不规范的监督线索,精准制发检察建议,有效堵塞监督漏洞。
  抓细节重实效,传递司法为民温度
  在运用大数据强化监督的同时,检察干警也注重在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中体现人性化关怀,以法治力度提升民生“温度”。该院结合检察机关开展的专项行动,立足社区矫正对象因处理家庭重要事务请假外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助力回归社会等“小切口”,创新开展了多项有益探索。例如,在办理1件社区矫正对象因子女高考请假外出监督案件中,该院通过组织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听证员、人民监督员围绕“陪伴子女高考是否属于处理家庭重要事务的正当事由”开展讨论,最终一致同意批准其请假前往外地陪伴子女高考的申请,既体现了法律监督的刚性,又传递了司法的温度。相关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又如,该院依托前期建立的全省首批生态环境公益修复基地,联合区司法局、区法院等6家单位建立了社区矫正公益活动基地,创新打造了“公益+法治”社区矫正对象教育矫治新模式。2025年3月,该基地组织4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了“守护长江绿岸,共建法治家园”主题公益活动,在长江岸线湿地种下200余株树苗,并沿岸进行湿地垃圾清理,使该段长江岸线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也让社区矫正对象在劳动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促进了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奉献”,该院搭起了社区矫正对象参与公益、回归社会的新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