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田仃 赵露)“不用等执行,节前就能拿到钱?这太好了!”4月18日,青山区检察院听证室内,8名农民工盯着刚签署的和解协议眼眶泛红。这场由检察机关联合工会组织的听证会,在判决生效后、执行程序前成功化解欠薪争议,让农民工在五一节前足额拿到22万元血汗钱,用“检察温度”书写了支持起诉的“后半篇文章”。
胜诉后的“执行卡壳”:谁来解开三方心结?
时间回溯到2024年3月,胡某等农民工因被拖欠工资向青山区检察院申请支持起诉。检察机关调查发现,包工头王某挂靠劳务公司承接工程,遂指导农民工将王某与劳务公司列为共同被告,并依托与区法院开辟的绿色通道“快速受理、优先办理”。之后几个月,一审法院陆续判决劳务公司与王某连带支付工资,施工总承包公司承担先行清偿责任;施工总承包公司不服提起上诉,截至2025年3月,二审法院均已维持原判。但农民工反馈施工总承包公司迟迟未履行先行清偿义务,理由是“担心付款后,劳务公司不认账”。
一边是农民工盼薪心切,一边是企业顾虑重重,案件陷入“判决生效却执行卡壳”的僵局。青山区检察院没有简单将案件移交给区法院执行局,而是应双方的听证申请,联合区总工会启动听证程序,决心在“诉与执”之间找到破题之道。
听证会上的“破冰方案”:一张桌子化解三方难题
“今天请大家来,就是要一起商量出一个既能保障农民工权益,又能兼顾企业合法诉求的方案。”听证会由青山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吴申申主持,她首先向施工总承包公司释明法律责任:“根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您公司的先行清偿义务是法定的,但我们可以探讨如何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保障您的追偿权。”
针对企业最担心的“追偿权难以实现”,检察院、工会提出“第三方账户托管”方案:由工会提供专用账户,施工总承包公司先将欠薪全额存入,再由工会根据生效法律文书协助划转资金至农民工工资账户。这一方案既避免了企业直接向“争议方”支付的风险,又确保农民工能立即拿到工资,得到三方一致认可。
“我们信任检察机关和工会,愿意先把钱存进去!”施工总承包公司代表当场表态。之后,22万元欠薪在五一节前全部转入工会账户,并陆续发放到农民工手中。
机制创新的“闭环解纷”:从“一诉了之”到“负责到底”
这场听证的成功,得益于青山区检察院与区总工会2024年联合出台的《“检察+工会”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协作机制》。该机制构建起“多元调解—闭环管理”的矛盾化解模式,在本案中体现为三个关键环节:
沟通联络机制贯穿全程: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与区总工会农民工维权站作为日常联络部门,在案件进入执行僵局后,第一时间启动定期沟通机制,双向通报案件进展与企业顾虑,为联合听证奠定信息基础。双方通过临时会议共商解决方案,确保检察监督与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无缝衔接。
会商研判机制破解堵点:针对施工总承包公司“结算争议影响追偿”的核心顾虑,检工双方围绕劳动领域典型法律问题展开联合研判,既从检察监督角度明确企业先行清偿义务的法定性,又从工会协调职能出发设计“第三方账户托管”方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平衡。
劳动争议纠纷化解机制落地见效:检工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将听证会作为多元解纷的核心场景——检察机关主导法律释明与方案设计,工会提供账户托管服务并参与调解。这种“邀请对方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机制设计,将传统“法院判决+强制执行”的单向流程,升级为“诉前支持起诉+诉后联合调解”的闭环管理,真正实现从“一诉了之”到“案结事了”的跨越。
锦旗背后的“检察哲学”:司法为民要“管到底”
“支持起诉不是‘一诉了之’,而是要‘负责到底’。”承办检察官陈楚阳表示,传统办案模式中,检察机关完成支持起诉后,弱势群体在执行阶段仍可能面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青山区检察院将听证机制嵌入支持起诉“后半程”,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
一面写着“检察听证化纠纷 心系群众暖民心”的锦旗,如今挂在青山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会议室。它见证的不仅是一起欠薪案件的解决,更是检察机关对“司法为民”的深层思考——真正的公平正义,不是冰冷的法律条文,而是让群众在每一个环节都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当检察工作从“办完案”转向“办好案”,法治的力量才能真正抵达人心。